五十一心所法
- Claire
- 6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6月18日
「心所法」,又稱為「心所有法」(梵語:cetasika),是佛教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心王(我們的精神主體,如眼識、耳識、意識等)在運作時,所伴隨的各種心理作用或精神狀態。這些心理作用本身沒有獨立性,必須依賴心王才能顯現。
唯識宗將這些複雜的心理作用歸納為五十一個,並根據它們的性質分為六大類,稱為「六位五十一心所」。
以下是這六大類及其包含的五十一個心所法的詳細內容:
六位五十一心所法
一、 遍行心所 (5個)
這些心所與一切心(八識)的活動都相應,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是構成心理活動最基本的元素。
* 作意 (Manaskāra): 使心警覺,並將注意力引向特定對象的作用。
* 觸 (Sparśa): 根(感官)、境(對象)、識(心王)三者和合而產生的心理作用,是認識的開端。
* 受 (Vedanā): 對於所接觸的境界,產生領納、感受的作用,分為苦、樂、捨(不苦不樂)三種感受。
* 想 (Saṃjñā): 在心中構想、攝取對象的形像,並產生概念、語言的作用。
* 思 (Cetanā): 驅使心王去造作善、惡、無記(非善非惡)等行為的意志或動機。
二、 別境心所 (5個)
這些心所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出現,而是只在特定的情境下,對特定的對象才會生起。
* 欲 (Chanda): 對於所期望的事物,產生追求的希望與慾望。
* 勝解 (Adhimokṣa): 對於已經決定的道理或境界,產生確定不移的信解與印可。
* 念 (Smṛti): 對於曾經經歷過的事物,能夠清晰記憶而不忘失。
* 定 (Samādhi): 將心專注於一個對象上,使其保持穩定而不散亂。
* 慧 (Prajñā): 對於所觀察的對象,能夠簡擇、思量、推度的智慧作用。
三、 善心所 (11個)
這些是與所有善行相應的正面、清淨的心理作用。
* 信 (Śraddhā): 對於佛法真理、三寶功德等,產生淨信、崇敬的心理。
* 精進 (Vīrya): 在修善斷惡的過程中,努力不懈、勇猛向前的毅力。
* 慚 (Hrī): 對於自己的過錯,感到羞恥,能夠自我反省。
* 愧 (Apatrapya): 對於自己的過錯,覺得對不起他人,感到羞愧。
* 無貪 (Alobha): 對於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著。
* 無瞋 (Adveṣa): 對於違逆的境界不起瞋恨心,保持慈悲與仁愛。
* 無癡 (Amoha): 對於事理明白,不愚昧,通達智慧。
* 輕安 (Praśrabdhi): 身心感到輕快安適,遠離粗重煩惱。
* 不放逸 (Apramāda): 在修善斷惡上,時時警惕,不懈怠放縱。
* 行捨 (Upekṣā): 捨棄昏沉、掉舉等心念,讓心保持平靜、中正的狀態。
* 不害 (Ahiṃsā): 不損惱、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的慈悲心。
四、 煩惱心所 (6個)
這些是所有煩惱中最根本的,又稱「根本煩惱」。
* 貪 (Rāga): 對於順心、喜愛的境界產生染著、佔有的慾望。
* 瞋 (Pratigha): 對於逆心、不喜愛的境界產生憎惡、憤怒。
* 癡 (Moha): 又稱「無明」,對於事理迷惑,不能明辨是非善惡。
* 慢 (Māna): 貢高我慢,自覺優越而輕視他人。
* 疑 (Vicikitsā): 對於佛法真理、因果等產生懷疑、猶豫不決。
* 惡見 (Dṛṣṭi): 不正確的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五、 隨煩惱心所 (20個)
這些是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煩惱,其作用範圍和強度不如根本煩惱。
* 小隨煩惱 (10個):
* 忿 (Krodha): 因憤怒而表現於外的暴惡狀態。
* 恨 (Upanāha): 將忿怒懷藏在心,結怨不捨。
* 覆 (Mrakṣa): 隱藏自己的過錯,怕被他人知道。
* 惱 (Pradāśa): 因忿恨而變得暴戾,或在逆境中感到煩熱。
* 嫉 (Īrṣyā): 對他人的成功或優點心生妒忌。
* 慳 (Mātsarya): 吝嗇財物或佛法,不願與人分享。
* 誑 (Māyā): 為了欺騙他人而假裝有德行或才華。
* 諂 (Śāṭhya):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
* 害 (Vihiṃsā): 損害、逼迫他人。
* 憍 (Mada): 對自己擁有的優勢(如健康、財富)感到驕傲自滿。
* 中隨煩惱 (2個):
* 無慚 (Āhrīkya): 不知自我反省,不顧自己的過錯。
* 無愧 (Anapatrapya): 不顧及他人的評論或感受,做了錯事也不覺羞愧。
* 大隨煩惱 (8個):
* 掉舉 (Auddhatya): 心念躁動不安,無法平靜。
* 昏沉 (Styāna): 精神昏昧、沉鬱,缺乏活力。
* 不信 (Āśraddhya): 對於佛法真理等不生信心。
* 懈怠 (Kausīdya): 懶惰,不精進於修善。
* 放逸 (Pramāda): 放縱自己,不防護善法。
* 失念 (Muṣitasmṛtitā): 忘失正念,無法明記善法。
* 散亂 (Vikṣepa): 心念流蕩,無法集中於一境。
* 不正知 (Asaṃprajanya): 對於所觀的境界有錯誤的認知。
六、 不定心所 (4個)
這些心所的屬性不確定,既可以歸為善,也可以歸為惡,取決於與其相應的心王和其他心所的性質。
* 悔 (Kaukṛtya): 對於已做之事感到後悔或追悔。
* 眠 (Middha): 睡眠,使心極度闇昧、退縮的狀態。
* 尋 (Vitarka): 對境界進行粗略、淺層的思維。
* 伺 (Vicāra): 對境界進行深入、細緻的思維。
這五十一個心所法詳細地分析了人類的各種心理活動,從最基本的認知功能到複雜的情緒和煩惱。了解它們有助於我們觀察、覺知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佛教禪修與修行中觀心、斷惑、證真的重要理論基礎。
本部落格中的佛法資訊,大部分是請AI幫我整理而成,放在Blog上是方便我學習記錄,AI資訊仍需要多加驗證,我在佛學上了解淺薄,請參考資訊時,多加驗證,謝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