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完形心理學與神經繪圖

  • 作家相片: Claire
    Claire
  • 5月2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什麼是完形心理學?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是一個在20世紀初期於德國興起的心理學流派,其核心思想深刻影響了我們理解人類感知、認知與經驗的方式。它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更發展出實用的治療方法,幫助人們處理內在困擾。


完形心理學的起源與核心內涵


完形心理學最初由馬克斯·惠特海默(Max Wertheimer)、沃爾夫岡·苛勒(Wolfgang Köhler)和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等人在感知領域展開研究。它的核心主張是:「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這意味著人類在感知事物時,並非孤立地看待單個元素,而是會自動將這些元素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完整的「完形」(Gestalt)。例如,當我們看到一系列快速閃爍的燈光時,我們會感知到一個移動的光點,而不是單獨的燈泡在開關。


完形心理學提出了多項知覺組織原則,例如:

  • 接近性 (Proximity):距離相近的元素會被視為一個群組。

  • 相似性 (Similarity):特徵(如顏色、形狀)相似的元素會被歸為一類。

  • 封閉性 (Closure):即使圖形不完整,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填補缺失部分,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形狀。

  • 連續性 (Continuity):傾向於將元素看作是平滑、連續的模式。

  • 圖形-背景 (Figure-Ground):將視覺場景區分為焦點(圖形)和背景。

這些原則揭示了我們大腦如何自然而然地將混亂的感官資訊組織成簡潔、有意義的結構。


人類困擾的來源

當完形心理學的原則被應用於個人成長與治療(完形治療)時,它認為人類的困擾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1. 未竟事宜 (Unfinished Business):過去未處理、未表達的情緒、需求或事件(如悲傷、憤怒、悔恨)。這些未完成的經驗就像一個持續存在的「形」,不斷浮現並消耗心理能量,阻礙個體在當下(here and now)的充分體驗與成長。

  2. 缺乏覺察 (Lack of Awareness):人們對自己當下的感受、需求、想法以及與環境的互動缺乏清晰的覺察。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在和外在正在發生什麼時,就容易感到困惑、焦慮或失衡。

  3. 抗拒接觸 (Resistance to Contact):個體為了避免痛苦或不適,而阻礙或扭曲與環境的健康互動。這包括:

    • 內攝 (Introjection):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他人的觀點或規範。

    • 投射 (Projection):將自己不被接受的特質歸咎於他人。

    • 匯流 (Confluence):與環境過度融合,失去個體界限。

    • 回射 (Retroflection):將對外發洩的衝動轉向自身。

    • 解離 (Deflection):透過迴避或轉移話題來避免直接面對當下經驗。

  4. 兩極分化與不整合 (Polarities and Lack of Integration):每個人內在都存在對立的特質(如強與弱、善與惡),如果個體壓抑或否認其中一端,無法將其整合,就會產生內在衝突。


當下覺察與體驗

完形心理學認為解決困擾的關鍵在於增強個體在「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的覺察力。透過專注於當下正在發生的思想、感受和身體反應,人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完形治療師會運用各種「實驗」(Experiments)來促進這種覺察,而非僅僅是「談論」問題。


完形治療師會引導當事人將注意力放在 此時此刻 正在發生的事情上,包括:

  • 外部領域的覺察(External Awareness):用五感(視、聽、嗅、味、觸)去感知周圍環境,例如:現在房間裡有什麼聲音?光線如何?沙發的觸感如何?

  • 內部領域的覺察(Internal Awareness):覺察自己內在的身體感受和情緒,例如:我的呼吸是深是淺?身體哪裡感到緊張?心跳如何?現在有什麼感覺(焦慮、放鬆、悲傷、憤怒)?

  • 中間領域的覺察(Middle Awareness):覺察自己的想法、幻想、記憶、計劃等心智活動。例如:我現在腦海裡在想什麼?有什麼畫面浮現?

治療師會不斷地問「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你現在正在感覺什麼?」「你現在正在想什麼?」而非「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為什麼」會把焦點拉回到過去的解釋,而完形治療更關注「如何」以及「是什麼」正在發生。


完形心理學的覺察



神經繪圖與完形心理學的關係

完形心理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強調感知和體驗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元素的集合。

而神經繪圖的目標和原理涉及「整合」(integration)「統一」(uniting)。例如,神經繪圖的基礎演算法中的第三步驟Conjoining與第四步驟integration都旨在將部分整合為整體。神經繪圖的繪製者進行神經繪圖時,已經接近為一種冥想式的行為,以幾何方式恢復自身的整體性。

而神經繪圖反對使用金屬色麥克筆,是因為其被認為與整合原則相悖,具有破壞性,會「分裂空間」。

這些都代表神經繪圖受到完形心理學的影響。

神經繪圖的基礎演算法的第5步驟:Field Lines 更是直接表明神經繪圖在技術和理論上借鑒或呼應了完形心理學中的場域概念。(形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由 Kurt Lewin 提出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它研究個人與環境互動形成的動態心理場域。)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