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圓滿與大手印解析

  • 作家相片: Claire
    Claire
  • 5月30日
  • 讀畢需時 26 分鐘

已更新:6月15日


特徵

大圓滿 (རྫོགས་པ་ཆེན་པོ་)

大手印 (ཕྱག་རྒྱ་ཆེན་པོ་)

字面意義

大圓滿、大成就

大印、大標記

主要傳承教派

寧瑪派、苯教

噶舉派 (主要);薩迦派、格魯派

心性核心概念

本覺 (Rigpa);本初清淨 (Kadak)、任運顯成 (Lhundrup)

心之實相 (Sems Nyid);空性與光明 (空明);俱生智

主要側重

直接認識本具之圓滿;見地先行

透過禪修認識心性;禪修先行 (通常初步)

主要修持框架

前行、徹卻 (立斷)、脫噶 (頓超)

前行、止觀雙運、四瑜伽 (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一、緒論:藏傳佛教之巔峰法門——大圓滿與大手印

在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修行體系中,大圓滿(藏文:རྫོགས་པ་ཆེན་པོ་,威利轉寫:rdzogs pa chen po)與大手印(梵文:Mahāmudrā,藏文:ཕྱག་རྒྱ་ཆེན་པོ་,威利轉寫:phyag rgya chen po)被公認為兩條最為甚深、最為直接的證悟心性之道。此二法門雖然在歷史傳承、名相術語及具體修持方法上各有其獨特之處,然其究竟目標皆指向同一個終點:親證心的本來面目,圓滿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1。大圓滿被寧瑪派(舊譯派)尊為九乘佛法之頂嚴——阿底瑜伽(Atiyoga,無上瑜伽)4,而大手印則是噶舉派(白教)等新譯派的核心教法,被譽為一切教法的精髓 6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法門常被描述為「頓道」或具有「即身成就」的特質,其教法中充滿了「直指人心」的氣魄 1。然而,這種「頓」或「直接」的特性,並非意味著修行者可以輕忽基礎或次第。事實上,無論是大圓滿還是大手印,其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包含了嚴謹的前行(Ngöndro)準備、具格上師的引導以及對不同根器行者的善巧施教 4。這種表面上「頓」與「漸」的結合,並非矛盾,而是體現了這些古老智慧為接引不同眾生而施設的深廣方便。這些源自印度,在西藏高原上綻放出璀璨光芒的教法,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仍由眾多當代具格上師們在世界各地弘揚,足見其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與對治煩惱的無上效力 6。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大圓滿與大手印的定義、哲學觀點、歷史傳承、具體修行內容、二者之異同,以及對修行者的根器要求與修學指導,以期為有志於此甚深法門的行者提供一份清晰而詳實的參考。


二、大圓滿(རྫོགས་པ་ཆེན་པོ་):本初圓滿之智慧

2.1. 大圓滿之定義:核心義涵與哲學觀點

大圓滿,藏文全稱為「佐巴欽波」(Dzogpachenpo),直譯為「大圓滿」或「大成就」。此處的「圓滿」並非指一種有待努力達成的目標,而是指吾人本具的心性,從本以來即是圓滿無缺、自然天成的狀態 8。其核心義理圍繞著「本覺」(Rigpa,རིག་པ)而展開。

核心概念:

  • 本覺(Rigpa): 指眾生本具的、原始的、清淨無染的覺性或明覺。它是超越凡俗能所二取、概念思維的心之真實本性 1。認識並安住於本覺,是大圓滿修行的核心。

  • 本初清淨(Kadak,ཀ་དག་): 指心性的本質,從本以來就是空性、廣闊、清淨無染,猶如虛空一般 8。此空性並非虛無斷滅,而是充滿潛能的。

  • 任運顯成(Lhundrup,ལྷུན་གྲུབ་): 指心性的自然運作,其顯現是光明、無礙、自然天成,猶如太陽自然放射光芒一般 8。一切現象,無論輪迴或涅槃,皆是本覺力量的自然顯現。

  • 本覺三相: 大圓滿教法常將本覺描述為具有體性(ངོ་བོ་,ngowo,空性,即本初清淨)、自性(རང་བཞིན་,rangzhin,光明,即任運顯成)和大悲周遍(ཐུགས་རྗེ་,thukjé,力量,無礙顯現)三個不可分割的面向 1

哲學觀點: 大圓滿的哲學觀點認為,一切眾生皆本自具有佛性,此佛性即是本覺。輪迴與涅槃、煩惱與智慧,皆在本覺的範疇內,並無實質的區別。達到解脫的關鍵在於能否「認識」此本覺 4。一旦認識,則無需向外馳求,因為一切功德本自具足。這種觀點強調超越二元對立及概念戲論 5

地位: 在寧瑪派的判教體系中,大圓滿被置於九乘次第的頂峰,稱為「阿底瑜伽」(Atiyoga),意為「無上瑜伽」或「頂極瑜伽」,是一切佛法的究竟精髓 4。它也被認為是即身成就最為迅捷的法門 4。此外,在西藏本土的苯教中,亦有與寧瑪派大圓滿內容相近的最高法門,同樣稱為大圓滿 5

目標: 大圓滿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直接認識並安住於本覺,從而超越輪迴,證得圓滿佛果 4

2.2. 歷史淵源與傳承體系

大圓滿教法的起源,根據寧瑪派的傳統說法,可以追溯至本初法身佛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其後透過報身佛金剛薩埵(Vajrasattva)傳予人間初祖極喜金剛(Garab Dorje,又譯噶拉多傑)15。雖然其思想根源可遠溯至印度佛教,但大圓滿作為一個獨特的修持體系與文獻傳統則主要在西藏形成和發展 5

關鍵人物:

  • 極喜金剛(Garab Dorje): 被認為是將大圓滿法由佛界帶至人間的第一位人間祖師 15

  • 蔣巴協涅(Mañjuśrīmitra,妙吉祥友): 極喜金剛的弟子,將大圓滿六百四十萬偈頌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三部 5

  • 師利星哈(Śrī Siṃha,吉祥獅子): 蔣巴協涅的弟子,進一步將口訣部分為外、內、密、極密四類 15

  •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無垢友(Vimalamitra)與白若雜納(Vairocana): 此三位大師是將大圓滿各部教法傳入西藏的關鍵人物 15。心部與界部主要由白若雜納和無垢友傳入,而口訣部則主要由無垢友和蓮花生大士傳入。

傳承派別: 大圓滿教法主要保存在寧瑪派中,是其最高深的教法 5。同時,苯教亦有其自身的大圓滿傳承,雖然在某些形象和細節上與寧瑪派有所不同(例如寧瑪派的普賢王如來為藍色,苯教則為白色),但核心教義相通 15。值得一提的是,如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雖為格魯派領袖,亦是合格的大圓滿導師,顯示了大圓滿教法在藏傳佛教各派間的影響力,儘管格魯派內部對此法門的接受程度不一 15

三部教法(sDe gSum): 如前所述,蔣巴協涅將大圓滿教法分為三部,各有其側重:

  • 心部(Semde,སེམས་སྡེ་): 強調認識心的本性即是佛,一切顯現皆是心的遊戲。早期的大圓滿文獻多屬此部 5

  • 界部(Longde,ཀློང་སྡེ་): 強調心的本性如虛空般廣大周遍,超越一切邊際。此部教法流傳相對較少 5

  • 口訣部(Menngagde,མན་ངག་སྡེ་): 提供最直接、最精要的證悟心性的口訣教授,包括了著名的「徹卻」與「脫噶」修法。此部自11世紀出現以來,逐漸成為大圓滿修持的主流 5

2.3. 大圓滿之禪修道途

大圓滿的修持,雖然強調本覺的「無造作、任運而成」8,但對於大多數行者而言,並非一蹴可幾。其完整的修道體系通常包含嚴謹的前行、正行與各種善巧方便。

2.3.1. 必要之前行修持(Ngöndro - སྔོན་འགྲོ།)

前行修持的目的是為了淨除修行道上的障礙、積聚福慧資糧,並使行者的心趨向成熟,堪能領受和實修大圓滿的正行教法 1。許多大成就者都強調,前行是進入大圓滿修持的必要基礎,是真正的捷徑 4

  • 共同外前行(ཐུན་མོང་གི་སྔོན་འགྲོ།): 主要透過思維「四共轉心法」來轉化心念,生起出離心和對正法的希求。此四法為:

  • 人身難得 9

  • 壽命無常 9

  • 輪迴過患(輪迴苦)9

  • 因果不虛(業力因果)9

  • 不共內前行(ཐུན་མིན་གི་སྔོན་འགྲོ།): 包含一系列具體的修持:

  • 皈依( Refuge):建立對上師三寶的信心 9

  • 發菩提心(Bodhicitta):生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廣大心量 9

  • 金剛薩埵(Vajrasattva)百字明咒修法:懺悔淨除往昔所造的身口意惡業 9

  • 供曼達(Mandala Offering):積聚福慧二資糧 9

  • 上師相應法(Guru Yoga):透過祈請與觀想,領受上師加持,使自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相應,這是領受「直指心性」教法的關鍵前導 9

對於具格上師的依止,是整個前行乃至正行修持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上師不僅傳授法教,更重要的是給予「直指心性」(ངོ་སྤྲོད་,ngotrod)的引介,使弟子得以瞥見本覺的真實面貌 4

2.3.2. 「徹卻」(ཁྲེགས་ཆོད། – 立斷)之見與修

「徹卻」,意為「立斷」或「頓斷」8,是直接斬斷妄念遷流,當下認識心之本性的修法。它是大圓滿正行的核心之一,屬於「體」的修持,旨在明心見性 9

  • 修持要點:

  • 在具格上師的引導下,透過特殊的方式(直指心性),行者被引介認識當下剎那的、未被三時(過去、現在、未來)念頭所染污的本初覺性(本覺)20

  • 一旦認識,便安住於此明空不二的覺性之中,不加修整,不隨念轉,亦不壓制念頭,只是自然安住 19

  • 徹卻的修持強調「無為」、「無作意」,是在明瞭心的本性之後的自然安住,而非刻意的造作 1

  • 修持時,需明辨本覺與凡夫心(sem)的差異,避免將普通的無念狀態或昏沉誤認為本覺 9

  • 特定的身體姿勢(如七支坐法)和凝視方法有時被用來輔助安住 19

徹卻的見地是體認到一切法(輪涅諸法)的本體即是此明空不二的本覺,無有自性,遠離戲論 4

2.3.3. 「脫噶」(ཐོད་རྒལ། – 頓超)之光明道

「脫噶」,意為「頓超」或「頓然超越」8,是大圓滿特有的、更為秘密和進階的修法,屬於「用」的修持,旨在將本覺的光明潛能完全顯發出來 9

  • 修持要點:

  • 脫噶的修習通常建立在徹卻修持獲得一定穩固性的基礎之上 18

  • 它涉及一系列特殊的身體姿勢、凝視方法(如觀看天空、太陽、燈光等),以及對氣脈明點的運用,旨在引發內在法性光明的自然顯現 14

  • 這些顯現並非由心造作,而是法界本具的光明,如明點(ཐིག་ལེ་,thiglé)、虹光、金剛鏈等 18

  • 透過持續修持,行者將經歷「四種顯現」(四相,སྣང་བ་བཞི་,nangwa shyi)的次第:法性現量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覺純熟顯現、法性窮盡顯現。最終,概念性的實相消融,行者可證得「虹光身」(འཇའ་ལུས་,Jalü),即肉身融入光明而成佛 9

脫噶的修持極為甚深,必須在具格上師的嚴格指導下進行,以避免誤入歧途或產生障礙。

關於大圓滿修持的深層理解:

大圓滿教法中,「本覺」被描述為「無造作、任運而成」8,而「徹卻」的修持亦強調「自然安住」20。這似乎暗示了一種「無努力」的法門。然而,實際的修道歷程卻包含了嚴格的前行、區分本覺與凡夫心的細緻辨析,以及脫噶中複雜的身心要訣。這種看似的張力,實則揭示了甚深法門的善巧。所謂「無努力」或「無造作」,是指本覺本身的狀態,以及證悟後安住於此狀態的方式。但對於初學者而言,要撥開重重障礙,認識並穩固此本覺,往往需要精進的努力。這種努力並非要去「創造」本覺,而是去「移除」遮蔽本覺的無明習氣。

此外,大圓滿教法並非鐵板一塊。例如,苯教的大圓滿雖與寧瑪派共享核心原則,但在傳承歷史與某些象徵(如普賢王如來的顏色)上自有其獨特性 5。這顯示了此甚深智慧在西藏文化中的多元展現與深厚根基。而諸如脫噶等高深修法之所以被視為「秘密」7,並非故作神秘,而是出於對法教的尊重與保護,確保行者在具足根器與正確引導下修持,避免因誤解或濫用而導致損害。這也突顯了修習此類法門的嚴肅性與責任。

表1:大圓滿修持次第簡表

修持階段

主要內容

目標

共同外前行 (ཐུན་མོང་གི་སྔོན་འགྲོ།)

四共轉心法(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之思維

生起出離心,轉心向法

不共內前行 (ཐུན་མིན་གི་སྔོན་འགྲོ།)

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懺罪法、供曼達、上師相應法

淨障集資,培養虔敬心與慈悲心,堪為領受正行法教之法器

汝欣 (རུ་ཤན།)

分辨輪涅、區分凡夫心與本覺的練習

為直指心性作準備

正行:徹卻 (ཁྲེགས་ཆོད།)

直指心性,認識並安住於本覺(原始覺性),「立斷」妄念

明心見性,穩固大圓滿見地(體)

正行:脫噶 (ཐོད་རྒལ།)

運用身要、氣要、光要等方法,引發並認識法性光明(四種顯現)

圓滿顯發本覺潛能(用),證得虹光身,究竟解脫

三、大手印(ཕྱག་རྒྱ་ཆེན་པོ་):實相之大印契

3.1. 大手印之定義:核心義涵與哲學觀點

大手印,梵文為 Mahāmudrā,藏文為「恰嘉欽波」(Chagya Chenpo),直譯為「大印」或「大標記」6。其「印」字,象徵著一切現象,無論染淨,皆被空性與智慧的實相所「印定」或標記,無一法能出其外 6

核心概念:

  • 心之實相(Wylie: sems nyid): 指心的本然狀態、心的精髓,亦即眾生本具的自然、原始、離於造作的智慧 6

  • 空性(Śūnyatā): 指心與一切現象皆無自性、無實有,本自空寂。此空性並非頑空,而是與光明(明覺)無二無別 1

  • 光明/明覺(གསལ་བ, salwa): 指心的覺知、了了分明的特性,是心的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展現 1

  • 俱生(Sahaja,ལྷན་ཅིག་སྐྱེས་པ, lhenchik kyepa): 指智慧與無明、輪迴與涅槃在本性上是同時存在、無二無別的。大手印亦被稱為「俱生瑜伽」(Sahajayoga)6

哲學觀點: 大手印的哲學觀點著重於認識「心即是佛」,心的本性即是空性與光明的統一,是離於一切概念戲論的。它被認為是新譯派諸多教法的究竟意趣所在 6

地位: 大手印是噶舉派最核心、最頂嚴的教法 6,同時也在薩迦派和格魯派中佔有重要地位,各有其獨特的詮釋與修持體系 6

目標: 大手印修行的目標是直接體驗並穩固地安住於心的本然狀態,從而斷除煩惱,解脫輪迴,證得佛果 6

3.2. 歷史淵源與傳承體系

大手印的教法根源於印度晚期佛教的密續傳統,特別是與印度大成就者(Mahasiddhas)的修持緊密相關。這些大成就者生活於約公元8至12世紀的波羅王朝時期 6

關鍵人物:

  • 印度:

  • 薩惹哈(Saraha): 約10世紀的瑜伽詩人,其道歌(Dohas)被視為現存最早的大手印文獻,強調上師口訣、心之無二本性等大手印的獨特教法 6

  • 帝洛巴(Tilopa): 著名的大成就者,其《恆河大手印》(Ganges Mahāmudrā)是廣為傳授的大手印精要教本 6

  • 那洛巴(Naropa): 帝洛巴的弟子,將大手印教法傳予西藏 6

  • 梅紀巴(Maitripa): 約11世紀的大成就者,被認為是其時代印度大手印的主要傳承者,對大手印教法影響深遠 6

  • 西藏:

  • 瑪爾巴譯師(Marpa Lotsawa): 將那洛巴等大成就者的教法傳入西藏,是噶舉派的奠基人之一 6

  • 密勒日巴(Milarepa): 瑪爾巴的弟子,西藏家喻戶曉的大瑜伽士,其道歌中充滿了大手印的證悟體驗 6

  • 岡波巴(Gampopa): 密勒日巴的弟子,將大手印教法與噶當派的道次第教法相融合,創立了達波噶舉,是噶舉派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6

傳承派別: 大手印教法以噶舉派的傳承最為著稱和系統 6。此外,薩迦派亦有其「道果」教法中的大手印傳承,強調「本心」即佛性 6。格魯派則有其獨特的「甘丹大手印」或「格魯/噶舉合流大手印」傳承,如第一世班禪喇嘛的《格魯噶舉大手印根本頌》6

大手印的類型: 大手印的教法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 顯教大手印(Sutra Mahāmudrā): 主要依據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見,直接觀修心的本性,了悟心的自性空 22

  • 密教大手印(Tantra Mahāmudrā): 結合密續的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修法,運用氣脈明點(如拙火定)等方便,引生樂空不二的智慧 6

  • 心髓大手印(Essence Mahāmudrā): 強調上師對弟子的親自口傳指導,以心印心,直指心性 21

3.3. 大手印之禪修道途

大手印的修持,同樣強調實證,其道途通常也包含前行、正行等次第。

3.3.1. 必要之前行修持(Ngöndro - སྔོན་འགྲོ།)

與大圓滿相似,大手印的修持者通常也需要完成一套系統的前行修持,其目的和內容與大圓滿前行大同小異,包括四共轉心法、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懺罪法、供曼達及上師相應法等 10。這些修持旨在為行者打下堅實的基礎,堪能領受和實修大手印的甚深見地與禪定。

3.3.2. 基礎修持:止(ཞི་གནས། – Śamatha)與觀(ལྷག་མཐོང་། – Vipaśyanā)

止觀雙運是大手印禪修的基石,也是趨入大手印四瑜伽的前導。

  • 奢摩他(Śamatha,止): 培養心的寂靜與專注。可以是有相止,如專注於外在的所緣物(例如,一塊小卵石),或專注於呼吸;也可以是無相止,在心念平息後,安住於心的自然狀態 7。其目的是令心調柔、安定,為生起觀慧創造條件。喇嘛蓮娜(Lama Lena)曾詳細描述過「卵石修法」(有相止)及無相止的具體步驟,強調從專注所緣到安住不動,再到區分動靜的過程 7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觀): 在止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抉擇心與諸法的實相,特別是其空性本質 6。大手印的觀修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6

  • 觀察靜止的心(安住之心)。

  • 觀察活動的心(遷流之心、念頭)。

  • 觀察映現外境的心(顯相之心)。

  • 觀察心與身的關係。

  • 同時觀察靜止與活動的心。

透過這些觀察,行者逐漸洞悉念頭的起住壞滅,以及心之本性離於實有。止觀的結合,使行者既能安住又能了知,最終達至明空不二的體驗 22

3.3.3. 大手印四瑜伽(རྣལ་འབྱོར་བཞི།)

大手印四瑜伽是噶舉派大手印傳承中一套系統而著名的禪修次第,引導行者逐步證入大手印的究竟實相 6

  1. 專一瑜伽(རྩེ་གཅིག་, tsechik):

  2. 此階段的目標是達到心的專一安住(奢摩他)6。透過持續的止修,妄念逐漸平息,心能穩定地安住於所緣,或安住於心的明空本性。此瑜伽又分下、中、上三品,標誌著定境的深淺與穩固程度,以及在出定後能否保持覺照 28

  3. 離戲瑜伽(སྤྲོས་བྲལ་, trödral):

  4. 「戲」指概念、分別、二元對立等心靈的造作。「離戲」即是超越這些概念戲論,親見諸法實相離於言詮 6。此階段,行者透過觀修,了達心的本性空寂,無生無滅,不受輪迴涅槃等概念所縛。然而,初階可能仍有對空性的執著或對境界的希求與畏懼,需進一步淨化 28

  5. 一味瑜伽(རོ་གཅིག་, rochik):

  6. 此階段,行者體驗到一切現象,無論是內心念頭還是外在境相,輪迴或涅槃,皆同一體性,同一滋味,無有分別 6。能所對立消融,主客二元泯滅,心境不二,顯現平等一如的智慧。

  7. 無修瑜伽(སྒོམ་མེད་, gommé):

  8. 此為大手印修行的究竟階段,行者已完全安住於心的本然狀態,無需刻意作意或修整 6。此時,行住坐臥皆是禪,一切顯現皆是大手印的妙用,法爾如是,任運自然。雖然名為「無修」,但仍需保持覺照,直至最微細的無明習氣斷盡,圓成佛果 28

大手印的修持,雖然也強調「直指人心」,但其道途,尤其是四瑜伽的次第,往往給人一種循序漸進的印象。這種「直接」更多指的是所要證悟的心性本身是直接、離於概念的,而非指所有行者都能一步到位。四瑜伽的次第,正是為了讓不同根器的行者能夠逐步地、穩固地趨入這種直接的了悟。

同時,大手印的教法也展現了其廣闊的包容性。從側重般若空性見的「顯教大手印」22,到結合密續氣脈明點修持的「密教大手印」6,顯示了大手印能夠與不同層次的佛教教法相結合,為不同根性和意樂的行者提供相應的入門途徑。而「大手印」之名,其「大印」的涵義本身即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心的本性如同一個無所不包的印璽,一切現象皆被此印所「印定」6。因此,解脫並非去尋找外在的某物,而是要認識到這個遍在一切經驗之中的、本自具足的「大印」。

表2:大手印修持次第簡表

修持階段

主要內容

目標

前行修持 (སྔོན་འགྲོ།)

四共轉心法、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懺罪法、供曼達、上師相應法

淨障集資,培養虔敬心與慈悲心,堪為領受大手印法教之法器

基礎修持

奢摩他(止,有相/無相)、毗婆舍那(觀,觀察心性)

培養心之穩定與明晰,初步洞察心之本性

大手印四瑜伽:1. 專一瑜伽 (རྩེ་གཅིག)

持續專注,安住心性

達成穩固之奢摩他,初步認識心之寂靜本性

大手印四瑜伽:2. 離戲瑜伽 (སྤྲོས་བྲལ)

超越概念戲論,認識心之空性

了達心離於複雜造作與實有

大手印四瑜伽:3. 一味瑜伽 (རོ་གཅིག)

體驗一切現象同一體性,無有分別

消融能所對立,主客二元

大手印四瑜伽:4. 無修瑜伽 (སྒོམ་མེད)

自然安住於本然狀態,無需刻意修持

將證悟融入一切行持,超越有為修作,究竟解脫

四、比較與闡明:大圓滿與大手印之同異

大圓滿與大手印作為藏傳佛教中兩大直指心性的巔峰法門,既有其共通的究竟旨歸,亦在名相、風格與修持側重上有所區別。

4.1. 共同的本質:匯歸於心性與究竟果位

儘管名相各異,大圓滿與大手印的最終目標皆是引導行者直接、無有概念地認識心的究竟本性,此本性被描述為空性、光明(明覺)與覺性的統一 1。兩者皆是趨向圓滿佛果的甚深道途 3。其核心皆在於從「心」下手,認為「心即是佛」,解脫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心本性。如《大手印淺釋》中所言:「心性的本來面目或稱作「般若波羅密」,或稱作「大 手印」,或稱作「大圓滿」,也是「光明心性自然智」的別名。」22

兩者都強調「本覺」(jñāna / yeshe)的重要性,認為這是超越凡俗分別心的、能帶來解脫的直接智慧 1。它們都明確區分了凡夫的、被無明所染的「心」(sem),與覺悟的、清淨的「心性」或「本覺」(rigpa 或 sems nyid1

在修持上,兩者都極度依賴具格上師的引導。上師不僅傳授教法,更重要的是給予「直指心性」的口訣(大圓滿中稱為 ngotrod,大手印中則有類似的直接引介),並在弟子修持過程中給予印證與指導 4。上師相應法(Guru Yoga)因此在兩個體系中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

許多祖師大德都曾指出,大圓滿與大手印在究竟義理上並無分別,只是針對不同根器眾生的方便施設有所不同 1

4.2. 各異的進路:名相、側重與禪修風格之別

儘管究竟目標一致,大圓滿與大手印在名相術語、修持風格及傳承背景上則各有其特點:

  • 名相術語: 大圓滿的核心術語是「本覺」(Rigpa),強調其「本初清淨」(Kadak)與「任運顯成」(Lhundrup)的特質。大手印則常用「心之實相」(Sems Nyid)或「俱生智」,強調心的「空性」與「光明」無二。雖然所指的境界相同,但名相上的差異反映了不同傳承的教學風格 1

  • 修持風格與側重:

  • 大圓滿: 常被描述為一種更為直接、「見地先行」的法門,強調「即刻、無勤地認識本已存在的心性」2。其修持往往從上師的「直指心性」開始,然後透過「徹卻」來穩固對本覺的認識,再以「脫噶」來圓滿顯發其光明妙用 3。有人形容其風格如同「直趨頂峰」或「被拋入深水」1

  • 大手印: 則常被描述為一種更為次第、有時「禪修先行」的法門,強調透過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的修習,為認識心性打下基礎,然後再依四瑜伽的次第逐步深入 1。其風格相對而言更具「按部就班」的特點 1

  • 與密續的結合:

  • 兩者皆源於印度佛教密續的背景 1

  • 大圓滿雖有時被描述為「超越密續」20,但其前行修持及某些引導方法仍深植於密續傳統,其核心的徹卻與脫噶修法則極為獨特。

  • 大手印則有明顯的「顯教大手印」與「密教大手印」之分。「密教大手印」明確地運用密續的圓滿次第修法(如那洛六法中的拙火定)來引生樂空不二的智慧 6

  • 傳承差異: 大圓滿主要盛行於寧瑪派與苯教 5。大手印則以噶舉派為主要傳承,亦廣泛流傳於薩迦派與格魯派 6。這種歷史傳承上的分野,也導致了各自教學風格和名相運用的差異。

  • 哲學觀點的細微差異: 如前所述,不同學派在詮釋大手印或大圓滿的見地時,對空性、光明、樂受、無念等體驗的理解和強調重點會有所不同。例如,寧瑪派(大圓滿)會警示行者莫將樂、明、無念的體驗執為究竟,若有貪著仍墮輪迴 22。而格魯派(大手印)則特別強調心的究竟性質是「空性」(自性空),樂、明、無念等僅是心的世俗性質,必須以「俱生大樂心」去現觀「空性」,方為正途 22。這些哲學上的細微辨析,對於指導禪修、避免偏差至關重要,因為「見地」(lta ba)不僅是智力上的理解,更直接塑造和引導禪修的體驗。

4.3. 果位:證得佛果與虹光身(འཇའ་ལུས།)

大圓滿與大手印的修行,最終皆以證得圓滿佛果為目標,此佛果包含法、報、化三身的圓滿成就 3

然而,在描述證悟的特殊成就時,虹光身(Jalü,འཇའ་ལུས།) 是與大圓滿教法,特別是其「脫噶」修持,緊密相關的一種獨特證境 1。虹光身是指大圓滿修行者在臨終時,其肉身消融於光明之中,或縮小,或完全消失,僅留下指甲與毛髮,這是透過脫噶修持,將構成身體的四大元素轉化為本初光明的最高成就的標誌。宗薩欽哲仁波切曾開示,虹光身代表證悟到空明不二,可視為證得十三地佛果的境界 34。雖然虹光身的成就並非大圓滿所獨有(其他如修持六度波羅蜜的菩薩道亦可能達到)34,但大圓滿的脫噶修法提供了達成此成就的特定而清晰的途徑 1

大手印的究竟果位同樣是圓滿佛果,強調親證「心之實相」,了達輪涅不二 6。雖然大手印的文獻中較少像大圓滿那樣特別強調虹光身的成就,但其目標亦是身心轉化,究竟解脫。有記載指出,薩迦派的大師們有時會強調「帶肉身往生淨土」的成就 32

關於比較與融合的進一步思考:

儘管究竟的「果」——佛果——被認為是相同的,但大圓滿與大手印在「道」——即修持方法、側重點及中間體驗上——確有其各自的特色 1。理解這些「道」上的差異,對於行者選擇與自身根器相應的法門,以及正確理解不同教法的教學善巧,至關重要。

此外,藏傳佛教歷史上及當代,亦不乏有上師同時精通並傳授大圓滿與大手印,甚至出現了融合二者的教法傳承,如寧瑪派白玉傳承中有「大手印與阿底瑜伽合修」的教法 6,以及如詠給明就仁波切等當代大師同時擁有噶舉(大手印)與寧瑪(大圓滿)的傳承 11。這反映了在實修層面對二者共通本質的深刻體認,以及藏傳佛教「利美」(不分教派)運動精神的體現,即重視所有真實法教的精髓,超越宗派界限。

總結比較表:大圓滿與大手印

特徵

大圓滿 (རྫོགས་པ་ཆེན་པོ་)

大手印 (ཕྱག་རྒྱ་ཆེན་པོ་)

字面意義

大圓滿、大成就

大印、大標記

主要傳承教派

寧瑪派、苯教

噶舉派 (主要);薩迦派、格魯派

心性核心概念

本覺 (Rigpa);本初清淨 (Kadak)、任運顯成 (Lhundrup)

心之實相 (Sems Nyid);空性與光明 (空明);俱生智

主要側重

直接認識本具之圓滿;見地先行

透過禪修認識心性;禪修先行 (通常初步)

主要修持框架

前行、徹卻 (立斷)、脫噶 (頓超)

前行、止觀雙運、四瑜伽 (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獨特之處

阿底瑜伽 (寧瑪派九乘之頂)、虹光身

常被視為噶舉派教法精髓、俱生瑜伽

起源側重

法身普賢王如來、印度/西藏祖師 (蓮花生大士、無垢友等)

印度大成就者 (薩惹哈、帝洛巴、那洛巴等)、西藏祖師 (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等)

五、行者之道:根器與必要基礎

大圓滿與大手印皆被視為甚深了義的法門,對修行者的根器(天賦、心智成熟度)有一定的要求。然而,「根器」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透過精進修持,尤其是前行法門的薰陶而得以轉化。

5.1. 「根器」(རྩ་བའི་ནུས་པ་)在進階教法中的意義

佛教中所說的「根器」,是指個體在聞思修佛法上的潛能、傾向與成熟程度。對於大圓滿與大手印這類直指心性的高深法門,傳統上認為更適合具備「上根」或「利根」的行者,因為其教法直接而微細,需要行者有較高的領悟力和穩固的基礎 9。如文獻中提到,大圓滿是為「最上根的人」而準備的 34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下根器者完全無緣。一方面,所謂「頓悟」往往是多生累劫修持的結果;另一方面,系統的前行修持,如四共加行、皈依、發心、懺罪、集資等,本身即具有轉化根器的力量,能「轉鈍根為利根」9。因此,根器既是修學的起點,也是修持的成果。這種觀點打破了對根器的僵化理解,為所有具足信心的行者敞開了趨入甚深法門的可能。

5.2. 普遍之前提:具格上師與清淨傳承的不可或缺

無論修學大圓滿或大手印,以下前提是普遍適用且至關重要的:

  • 具格上師(Lama): 親近一位具足證量、持有清淨傳承的具格上師,是修學這兩種法門的首要且不可或缺的條件 3。上師不僅給予灌頂(wang)、口傳(lung)和竅訣(tri),更重要的是給予「直指心性」的引介,並在弟子修行過程中提供關鍵的指導、印證與糾偏。如文獻所述,修習大圓滿「必須有授權的上師和必要經文的儀式性傳承,還需要上師向學生傳授對心之本性的『介紹』。」5

  • 清淨傳承(Lineage): 確保所學的教法來自未曾間斷的清淨傳承,是保證法教純正與加持力的關鍵 5

  • 虔敬心與信心(Devotion and Trust): 對上師、傳承和教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與虔敬,是領受加持、克服障礙、獲得成就的重要助緣 9

5.3. 修學大圓滿的特定考量

  • 前行基礎: 通常要求行者先圓滿前行修持(外共前行與內不共前行)4。一些當代的學習課程明確列出完成特定次數的前行或具有一定閉關經驗作為修學資格 14

  • 直指心性: 接受具格大圓滿上師的「直指心性」(ngotrod)是進入徹卻等正行修持的門徑 5

  • 見地與實修: 需要有意願去領會和實修超越凡俗智識的甚深見地,並投入徹卻乃至脫噶的專門修持。

5.4. 修學大手印的特定考量

  • 前行基礎: 同樣強調前行修持的重要性 10。例如,明就仁波切的「解脫道」課程體系中,大手印的修學包含了詳細的前行軌道 29

  • 次第修持: 通常需要行者系統地修學奢摩他與毗婆舍那作為基礎,然後再進入大手印四瑜伽的次第修煉 6

  • 灌頂(若修密教大手印): 若修學與密續結合的密教大手印,則需要接受相應的灌頂 21

傳統上被視為「最上根器」才能修學的法門,如今透過各種現代媒介(如網絡課程)而更易為人所知 14。這種資訊的普及化,一方面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這些甚深智慧,但另一方面,傳承持有者們依然透過嚴格的前行要求、上師親傳、灌頂等方式來確保法教的完整性和行者的堪受能力。這體現了一種在「普及」與「保護」之間的平衡,既開放了學習的門徑,又維護了法教的尊嚴與修行的品質。

六、踏上道途:修學與實踐之關鍵指引

對於有志於修學大圓滿或大手印的行者,除了具備上述根器與前提外,以下指導原則亦極為重要:

  • 真實傳承與指導的關鍵性:

  • 再三強調,尋找一位具格的、持有清淨傳承的上師是首要之務 3。切勿在缺乏具格上師親傳的情況下,自行研讀或修煉高深法門,以免誤入歧途。有文獻警示,若無正確引導而自行詮釋教法,極易產生誤解 38

  • 上師所給予的灌頂、直指心性的口訣,以及在修行過程中的持續指導,對於行者能否正確理解和實修這些微細法門至關重要 4

  • 前行修持的奠基作用:

  • 對於絕大多數行者而言,前行修持並非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淨除業障、積聚福慧資糧、培養虔敬心、令心堪能領受正法甘露的關鍵準備 4。誠如文獻所言:「要實修佛法,必須先懺罪、積資,以此為基礎,前行完備,再進入大圓滿的修持,才是真正的捷徑!」4

  • 培養正見、正念與清淨戒律:

  • 正見: 學習並理解空性、光明、心之本性等核心哲理,作為禪修的理論基礎 1

  • 發心: 培養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願證佛果的廣大心量。此利他動機是修持大乘法門的基石 9

  • 戒律: 持守清淨的戒律。有教言指出,若能證悟大圓滿並嚴持戒律,此生即可成就佛道 4

  • 耐心、精進與無所求之心:

  • 此等甚深道途需要行者付出持久的努力與耐心 10

  • 避免過度的期望或刻意追求特定境界,這些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應學習在自然狀態中放鬆安住 8

  • 帝洛巴傳予那洛巴的「六句建言」(常與大手印相關)即強調放下過去、未來與現在的籌度,僅僅在當下放鬆而住 21

  • 將修持融入日常生活: 最終的目標是將證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局限於座上禪修 8

  • 避免誤區:

  • 切勿將單純的心意寂靜或一片空白誤認為真正的證悟 9

  • 切勿執著於禪修中可能出現的樂受、光明或無念等體驗,將其視為究竟的成就 22。這是一個反覆出現的警示,強調了辨別真實證悟與修行副產品的重要性。

  • 有教言指出,若禪修後煩惱脾氣未減反增,即是未證大手印的徵兆 40

  • 大手印的修持強調「不修整」,信任心的本然狀態 41

這兩種法門的頂峰皆指向一種「無修」的狀態(大手印中的「無修瑜伽」28;大圓滿中安住於本覺的無作任運 8)。然而,這種「無修」並非初學者的懈怠,而是精勤修持之後的自然成果,是禪修與生活打成一片,能所消融的境界。它是修行的「果」,而非起點。因此,在整個修學過程中,具格上師的指導尤為關鍵,他們能夠幫助行者辨別修道上的各種境界,避免「認指為月」,將過程中的體驗誤認為最終的證果。

七、結論:解脫之道的共同歸趣

綜上所述,大圓滿與大手印誠為藏傳佛教中兩條極為甚深、直趨心源的解脫之道。它們以各自獨特的善巧方便,引導行者認識心的本初智慧與慈悲。儘管在名相術語、修持方法及傳承風格上有所差異,其最終目標——圓滿佛果,利益眾生——卻是高度一致的 1

踏上如此高深的修行道途,需要行者具備堅定的決心、對具格傳承上師的全然依止、對前行基礎的精勤修習,以及智慧與慈悲的持續長養。雖然這些教法傳統上與特定的學派緊密相連,但許多大師們所強調的究竟義理的共通性,也體現了超越宗派藩籬的「利美」精神。正如一位大師所言:「保持慧眼向上看,不要在意什麼新譯舊譯之類的空洞的口號!」38,真正重要的是把握法教的精髓,而非執著於外在的標籤。對於具足因緣、能夠如法修學的行者而言,大圓滿與大手印無疑提供了轉化生命、實現究竟自由的無上藍圖。

引用的著作

  1. Empty, Pure, Luminous: Mind in Dzogchen and Mahamudra | Lion's ...,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lionsroar.com/empty-pure-luminous-mind-in-dzogchen-and-mahamudra/

  2. On the view: the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dzogchen and ...,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tibetanbuddhistencyclopedia.com/en/index.php/On_the_view:_the_false_dichotomy_between_dzogchen_and_mahamudra%E2%80%A6

  3. Mahamudra and Dzogchen - Dharma Wheel,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dharmawheel.net/viewtopic.php?t=28741

  4. 大圓滿是什麼?|《龍德上師大圓滿普賢上師言教集》 - 方格子,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vocus.cc/article/6373a386fd89780001b206c8

  5. Dzogchen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oxfordre.com/religion/display/10.1093/acrefore/9780199340378.001.0001/acrefore-9780199340378-e-178?d=%2F10.1093%2Facrefore%2F9780199340378.001.0001%2Facrefore-9780199340378-e-178&p=emailAc1UH55uFl8SA

  6. Mahamudra - Wikipedia,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hamudra

  7. Mahamudra: Stillness and Motion - Lama Lena Teachings,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lamalenateachings.com/mahamudra-stillness-and-motion/

  8. A Glimpse of Dzogchen - Shambhala Pubs,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shambhala.com/snowlion_articles/a-glimpse-of-dzogchen-by-sogyal-rinpoche/

  9. 大圓滿法門簡介 - 明心精舍,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clearlight.org/index.php?p=teacherlist_118/313.html

  10.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s for Mahamudra - Buddhism Today Magazine,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buddhism-today.org/the-preliminary-practices-for-mahamudra/

  11. List of well-known Dzogchen Teachers - Mandalas Life,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mandalas.life/list/list-of-well-known-dzogchen-teachers/

  12. Dzogchen Lineage - The Buddha Path,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thebuddhapath.org/dzogchen-lineage/

  13. Karma Kagyu Lamas – The whispering Mahamudra teachers - Mandalas Life,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mandalas.life/list/karma-kagyu-lamas-the-whispering-mahamudra-teachers/

  14. Dzogchen, An Immersion Course on Pure Awareness - Tergar Learning Community,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learning.tergar.org/course_library/vajrayana-online/dzogchen/

  15. 大圓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维基百科 - Wikipedia,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9C%86%E6%BB%A1%E6%B3%95

  16. Commentaries on Bon Dzogchen (22 of 22) - H.E. Tenzin Namdak Rinpoche,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meridian-trust.org/video/h-e-yongzin-lopon-tenzin-namdak-rinpoche-commentaries-on-bon-dzogchen-22-of-22/

  17. 大圓滿法的生起次第,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atikopa.org/org/page%20meditation%203-1-3.html

  18. 根造上师:修彻却、脱噶之体验(大圆满心髓与微观世界信息) - 豆瓣,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m.douban.com/note/747799634/

  19. 彻却與脫噶 - 成佛網站,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Newbook-9/nf-13.htm

  20. Practice (Dzogchen) - Wikipedia,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actice_(Dzogchen)

  21. 大手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6%89%8B%E5%8D%B0

  22. www.ss.ncu.edu.tw,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3j.pdf

  23. How to Practice Mahamudra Meditation | Lion's Roar,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lionsroar.com/how-to-practice-mahamudra-meditation/

  24. The Four Main Schools of Tibetan Buddhism,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tnp.org/the-four-schools-of-tibetan-buddhism/

  25. The Gelug/Kagyu Tradition of Mahamudra: 9781559390729 - Amazon.com,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amazon.com/Gelug-Kagyu-Tradition-Mahamudra/dp/1559390727

  26. 那洛巴(Naropa) - 台灣噶舉佛學院,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kagyu.org.tw/inherited.php?aid=10&con_id=7

  27. 噶瑪噶舉大手印法教源流,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palpung.org/chineset/mahamudra/default.asp

  28. 岡波巴大手印—大手印導引顯明本體四瑜伽 - 全佛,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buddhall.com/shop.php?type=3&PNo=171

  29. Path of Liberation - Tergar Asia,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tergarasia.org/programs/path-of-liberation/

  30. Four yogas - Rigpa Wiki,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Four_yogas

  31. 一)專一、(二) 離戲、(三)一味、(四)無修。能離一切分別與邊際, 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 佛教法相學會,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dhalbi.org/publ/journ2/lrz_j2.pdf

  32. Dzogchen and Mahamudra: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 Page 6 - Dharma Wheel,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dharmawheel.net/viewtopic.php?t=28710&start=100

  33. Dzogchen and Tibetan Buddhist schools? : r/Buddhism - Reddit,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reddit.com/r/Buddhism/comments/uett7n/dzogchen_and_tibetan_buddhist_schools/

  34. 法語甘露--宗薩欽哲仁波切,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hwayue.org.tw/hwayue.org.tw/lama/DharmaTeaching_DzongsarKhyentseRinpoche_01.htm

  35. B0062 貢噶上師恒河大手印直講,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B/B0062.pdf

  36. 敦珠新寶藏傳承上師簡介 - 金剛乘學會,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vajrayana.org.tw/%E6%95%A6%E7%8F%A0%E6%96%B0%E5%AF%B6%E8%97%8F%E5%82%B3%E6%89%BF%E4%B8%8A%E5%B8%AB%E7%B0%A1%E4%BB%8B/

  37. Path of Liberation — Tergar Meditation Community,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tergar.org/what-is-the-path-of-liberation

  38. 大手印和大圆满引导的备忘录 - Lotsawa House,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lotsawahouse.org/zh/tibetan-masters/dongak-chokyi-gyatso/memorandum-mahamudra-dzogchen

  39. Kilung Rinpoche - Practical Advice on Dzogchen Meditation - Dharma Wheel,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www.dharmawheel.net/viewtopic.php?t=21620

  40. 大手印四瑜伽【51】大手印和大圓滿在修持上的區別,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drukpachoegon.net/dharma/teaching/article/mahamudra4yoga/51

  41. 南老師傳「大手印」精華略說 - 方格子, 檢索日期:5月 29, 2025, https://vocus.cc/article/670c74fdfd89780001996ff5


以上內容為Gemini AI 所製作


本部落格中的佛法資訊,大部分是請AI幫我整理而成,放在Blog上是方便我學習與筆記,AI資訊仍需要多加驗證,我在佛學上了解淺薄,不具有驗證能力。請參考資訊時,多加驗證,謝謝!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禪宗與密宗

公元8世紀,密宗由蓮花生大士等印度高僧傳入西藏

 
 
 

留言


bottom of page